骆振心
通过信贷支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缓解融资困难,是对民企融资难题的新解法。
我国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比较多,是由我国独特的金融和经济结构决定的。一是我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目前直接融资比例还不到16%,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由于银行对抵押物、企业规模的偏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民企尤其是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拿到资金。二是国有企业体量比较大。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比达到56%,比重较大。由于国有企业有规模优势以及国家的隐性担保,银行更愿意向国有企业发放信贷,相比较而言,对民营企业有“惜贷”的倾向。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对民企发放信用贷款只有不到10%的比例,90%以上都是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由于上述结构性的因素,我国民营企业尤其小微企业在融资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通常的总量货币政策难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只有结构性货币政策才能“对症下药”。
当下我国民企面临的融资困难加大,明显是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叠加作用的影响。从经济周期看,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性因素发生了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已逐渐失去,需要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产业升级转型,会有一批企业萎缩甚至退出,自然难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与此同时,金融周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金融变量扩张与收缩形成的周期性波动,加重了民企融资难,一些成长性好的民企融资也难了。
2008年后我国金融周期进入了繁荣期,信贷快速增长,新增人民币贷款十年间增长了3.7倍,杠杆率也快速攀升,2017年实体经济杠杆率达到了金融周期的顶峰,资产价格膨胀,资金“脱实向虚”,信贷增量很大一部分流向房地产和金融领域,导致了一些原本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难以从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或融资成本过高,挤压了企业利率空间。我国原来的金融经济结构不利于中小微民营企业获得金融资源,而金融周期放大了这种融资结构的缺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局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情况。因此,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既要货币政策的创新操作,也要金融体系的变革。
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工具,定向降准,调整MPA指标,常备借贷便利等再贷款工具,以及扩大担保品范围,收到了一定效果。在金融体系变革上,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也已孕育了一些新趋势:一是信贷市场结构发生了新变化。随着电子票据推广,票据市场快速增长,今年1至11月,银行贷款少增1.4亿元左右,而票据融资多增3.27亿元,票据融资大量替代短期贷款。中小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到约三分之二,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由于票据具有更低的信用风险和更高的流动性,票据利率通常低于一般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金融科技企业的兴起。由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优势,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融资上开辟了广阔空间,比如网商银行信贷业务已经服务1170万小微经营者,蚂蚁金服为460万农村小微经营者提供信贷,累积发放了2.14亿元的贷款,而这些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往往难以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信用。这些新的趋势说明,在科技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金融体系变革步伐加快,在解决融资结构性失衡问题上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应当因势利导,巩固和发展这些好的趋势。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并不是简单等同于让银行多放款,如果对于一些落后企业、僵尸企业放款,意味着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会给宏观金融安全和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更稳妥地把握好防控宏观风险和扩大企业融资之间的平衡,笔者建议强化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功能,让金融机构自主“筛选”出那些有发展前景但又缺乏抵押物的企业,对一些经营正常而遇到流动性困难的企业要积极救助,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为此,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更加积极地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票据再贴现窗口操作,扩大票据投资者范围,改进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加快推进金融系统改革,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