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了个电话,是当初那个远嫁南方朋友打来的,细算下来我们已经快一年没联系了,朋友还是个很要强的人,我知道她这次肯定是遇上事了。
我们天南海北聊了很久,我忍不住了问她,你是不是有什么事要说啊,朋友顿了顿,叹息一声,“我现在总是很害怕。”
这没头没脑的一句给我整蒙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发生了什么,简单来说朋友越发担心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意识到自己对女儿似乎要求太严格了。
孩子快五岁了,自理能力超强,起初我还没搞清楚状况,“孩子懂事是好事,你要是怕太过了就多亲近亲近女儿,这没啥啊。”
“并不是”朋友打断我,“我现在对女儿做的一切,似乎完全复刻了母亲对我做的一切。”接着抽了一下鼻子。“我五岁就会洗衣做饭收拾卫生了,母亲特希望我能完成她的梦想,去跳芭蕾舞。”
这么懂事的孩子,不就是我们嘴里常说的“贴心小棉袄”吗?我心生疑惑却没出声。
朋友接下来的话才让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我的母亲就一个非常挑剔的大龄朋友?或者说像我的孩子。”
“她总要求我关心她,替她着想,一定要满足她的欲望,否则她就会很难受,甚至‘撒娇’。”说到这朋友又停了一下,似乎在考虑措辞是否准确,“没错,就是孩子那种‘撒娇’地感觉”
“当时我很在意自己的言行,感觉做的稍有差池就是自己不孝顺,或者说大逆不道,可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是母亲毁掉了我的童年。”
“更可怕的是,我现在才察觉自己对女儿似乎也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朋友说完有些哽咽。
其实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相似的情况。即“不是父母在照顾自己,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在照顾父母。-”
这种情况和我们口中说的“孩子懂事”其实是两码事,像朋友这种情况完全是“孩子变成了父母”,即孩子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很多人都处于这种亲职化的关系中却不自知。
“亲职化”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父母往往比较自恋,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或者说不希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与自己分离。
孩子对他们来说是实现自己幸福的寄托,应该为自己的幸福和未来负责,而自己并不想对孩子负责,或者根本没去考虑过孩子的未来。
不少父母小时候的个人需求、愿望没有达成或者被满足,他们会把这份“缺失”或者“遗憾”寄托给孩子,想从孩子身上获得弥补。一些敏感的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这种身份认同:
“我是父母的孩子,我要做的好,让他们高兴,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他们就会喜欢我、关注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情况,甚至也会给孩子设定人生目标,但他们又是理智的,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尊重孩子,这并不是“亲职化关系”
前阵子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由陶虹饰演的单亲母亲宋倩某种程度上也是亲职化的表现。
不仅把孩子的后半生安排的规规矩矩,一口一个“我都是为你好。”也把女儿压得喘不起来,仿佛“身处深渊”。
“亲职化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精神寄托型
这类父母是我们最常见的,他们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把自己的梦想、理想抢强加给孩子相比情感型的亲职化关系,这类父母更注重精神追求。
他们认为自己的遗憾和未完成的梦想可以在孩子身上延续,这类父母不会在实际生活中过分控制孩子,但却时刻在给孩子洗脑,无论如何都要完成父母的梦想,否则就是不孝。
这类孩子多半会在一定的年龄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
2、情感型
这类父母更多的会“逼迫”孩子满足自己或者其他的兄弟姐妹的感情需求,孩子成了父母的“树洞”,知晓了太多他们不应该承担的秘密。
这种类型的亲职化关系是最具破坏性的也最为扭曲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孩子都无法满足父母的感情方面的心理需求。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单亲家庭中,尤其是母子关系的情况下。由于父亲的缺失,母亲某些层面的情感需求的不满足或者无处宣泄,她自然而然的会从儿子身上寻找寄托。
这种情况下的亲职化关系,母亲会忽略孩子自身的情感发展及需要,并且多半会十分宠溺孩子,同时也会锁紧孩子,儿子在某种程度来说像是“代理丈夫”。
严重的情况父母会利用无辜的孩子在情感及心理上双重虐待孩子,比如在愤怒的时候把孩子当成“自己另一半”来宣泄愤怒,事后又会向对待伴侣一样的方式来安慰孩子。
这种关系其实等同于“情感乱伦”,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半都会压抑自己的感情需求,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更不会发展出健康的情感连接。
3、工具型
这类亲职化关系最好理解,简单来说孩子在父母眼中不仅不算独立的个体是,就实际来说可能只算是工具。尤其常见于“重男轻女”的家庭。
比如家里的老大照顾其余的孩子、做家务、给家人做饭等等。“小大人”是对这种孩子最直观的描写。
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习承担责任和自我成长锻炼和这种“工具化”的亲职化关系完全不同。
前者是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责任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而后者完全是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强迫孩子变成一个“照料者”。
这里强迫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父母“重男轻女”,有的是直接把孩子的当工具,还有的是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直观的说明了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孩子多半会被迫成为“工具”。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较年轻的父母存在一些身体或者心理疾病,使他们没有办法履行作为家长的责任,那他们年幼的孩子也多半会变成照顾人的角色。
一般来说亲职化关系都不是单独的某一种,而是两种甚至三种的混合。
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亲职化关系之中?
一般来说,作为子女很难注意到自己是否掉入了亲职化关系里,对不少人来说一些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早已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他们身陷其中,早就习惯了。
下面这些情景很可能会出现在你的成长过程里,可以帮你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掉进了亲职化关系之中。
1、你是否作为父母的延伸存在,比如父母说“你要完成爸爸/妈妈没实现的梦想。”
2、感觉和父母没办法交流,你每次试着和父母进行沟通发现都是单方面的,父母从来不会拿你的话当回事,总是对你提出的话题没有兴趣。
3、总是需要先满足父母,总要把父母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不仅压抑自己情感和需求,并且几乎没怎么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关爱。
4、怕犯错误,或者做事做不好,因为父母丢脸,产生不利的影响。
5.?只要父母有需要,无论自己再忙都要放下一切,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来给父母付出
看完以上内容如果你觉你“全中了”那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亲职化关系之中。
在亲职化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
1、情绪变得敏感
亲职化关系之后产生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孩子在成长之后会变情绪异常敏感,十分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影响、感染。并且把这种外来情绪带进自己情绪,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2、变得易暴易怒
除了情绪敏感多疑,这类孩子还会变的易燥易怒,甚至多数时候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愤怒从而来,但就会莫名的发火,特别是面对配偶、子女或者朋友的时候。
尤其是当这些人提出和父母一样的观点、期望甚至只是差不多的语言,都会勾起他们的不堪回忆,从而引发情绪爆发。
3.?很难相信他人
由于这类亲职化的孩子从小很少依赖父母,即便长大后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会和朋友、配偶、或者孩子建立正确的、良好的依恋关系,外在给人感觉就是你很难相信别人。
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别人产生错觉,即便我们是朋友,但你并不需要我,甚至不相信我,时间一久,他们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
4、亲职化关系带给下一代
这也是很严重的后果之一,自己被亲职化关系影响的孩子的往往会把这种关系带给下一代。不知不觉的用父母那一套直接“拿来”对付孩子。
这也是很多父母反省的“自己成了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很明显,前文中我的朋友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孩子化”的父母,该怎么办?
一、放过自己
别愧疚自己的所作所为,当初你只是个孩子,这不是你错误。
别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别去想“当初我那么做就好了”之类,过去了就过去了,关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为自己的易爆易怒感到抱歉,那不是你的错,你可以当成只是一种宣泄,现在你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之后尽量避免就好了。
二、尝试去做
1、客观的看待父母&原谅父母
长大之后,当你真的意识到了亲职化关系的危害时,也没必要去恨父母,你可尝试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切。
父母和别人一样都是第一次生而为人,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自然免不了犯错,你应该早一定程度上原谅父母,更客观看待亲子间关系颠倒的问题,这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
2、尝试重新成为孩子
当你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一切就好解决,你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找机会从小事上给自己弥补童年,尝试重新成为孩子。
比如去荡一次秋千,吃一些儿时的零食,完成一些小时候想完成却没完成的梦幻想等等。小时后的你被亲职化关系强迫着成为了大人,但长大的你依然有机会重新成为孩子。
3.?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觉得自己情况比较严重,你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专业的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手段帮助你放空过去,让你从压抑中和逐渐解脱,帮你恢复成更好的自己。治愈过去的伤痛。
作为子女,我们可能很难改变父母,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自己,别把自己承受的一切痛苦和折磨再传递给孩子。
虽然小时候被剥夺当孩子的权利,但我们仍有机会成为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