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1月12日报道(文/茉里)
早在新世纪初,著名的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就创造了一个“社会生物学”概念。他将技术看作一种新“生命体”,与动物、植物、真菌等并列的生命形态——技术如同生命体一样,不断触碰、结网、沟通、进化。
在我们的时代,技术演化带来的信息流动越来越透明,信息结网发酵所带来的冲击难以预测。
价值1.8亿的一首歌《美联航弄坏吉他》,是音乐家Dave Carroll在自己名贵的吉他被美联航的行李运输工摔坏后,历经九个月索赔未果,于是制作并上传到Youtube上的音乐视频,短短3天内就获得了近50万人次的点击量;美联航因此股价重挫10%。
领先业务的优势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以前我们会认为创意和技术是企业两大壁垒,但在智能时代基本已经瓦解,甚至获得不了超过6个月的先发优势,更不可能有守成的富余——身边的产品仿佛都在发起军备竞赛:5年间智能手机摄像头由一个变成五个,像素由1000万变成1亿。
世界发展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强人CEO做啥都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对模糊的世界,工业时代熟悉的业绩抓手不再有效,CEO们的感觉似乎越来越不舒适。
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对未来拥有更多确定性和掌控力,其实领导者们也不例外——在一个摩尔定律还适用的时代,增长的杠杆是指标改进;在企业渴求建立全新价值网络,搜寻第二曲线的时代,增长的杠杆是什么?
OKR,组织杠杆
CEO如何才能回归管理的舒适状态?
并不能期待低维度的思考力解决高纬度的麻烦,我们的视角需要彻底转换。
既然无法掌控,不如彻底躺平。原来靠杰出CEO们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去抓住机会、去防止漏球,不如尝试重新打造组织,将其变身成一张巨大的【机会网络】——组织结构网络化,并有机嵌入更大的社会系统,内部协作团队将演变成这张网络中的一个个信息节点(结构洞)。多元化信息源源不断流经这些节点,有价值的机会将被捕获。鲨鱼和巨鲸捕食策略不同,谁能长更大?
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当今CEO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打造这个组织网络,?企业营收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组织架构并不难调整,其背后是高管意志的表达、是行政手段的干预、是战略意图的标准化组织输出;但德鲁克曾说过,“文化能把战略当早餐吃掉”。因此更为重要且挑战的是组织内部是否形成思想共识?以及受此共识潜在影响下的员工行为模式转化。
例如很多CEO试图花大力气组建企业创新部,或变革管理部来推进组织创新项目。但一方面组织整体缺乏“创新容错”的机制和文化,另一方面创新或变革部门无法直接对业务和客户负责;因此最终进入创新团队的往往是被其他部门边缘化的“最不创新”的一批人。
如何触动员工的思想,进而带动行为转变?当下很多领先公司正在使用的OKR(Objective & Key Results)就是一个很好的牵引工具,促成组织内部达成以下【思想共识】。
分布式CPU。在字节有一种“Context, Not Control”的理念。意思是给足人才上下文,相信他们就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不要试图将所有决策权集中在高管手中,战略的设计路径基于假设,而现实中的组织弹性附着在每天和客户打交道,聆听和处理每一个产品反馈的一线员工身上。OKR中的每一个Objective的设定,本质上都是各层级员工在分布式做一次决策——决定在本业务周期自己在时间、思维、资源投入上应该如何聚焦和分配。
算力聚焦。既要群策群力,更要集中智慧。要做到字节的“大力出奇迹”、华为的“在战略机会点上投入竞争资源”,都需要组织上下达成高度共识。传统KPI机制下的共识方式是“分解”,职能、甚至团队工作框架已定;而通过OKR取得共识方式是“360度对齐”——通过OKR系统自上而下形成指引,自下而上进行聚合,团队内部研讨校正,跨团队横向共创支持。在反复对齐和相互印证的过程中,避免方向不一,组织空转。
网络化I/O。传统I/O是链式,最多做到并行。而根据OKR形成的I/O是网络式。在制定目标、路径和里程碑时,使用KPI的组织,员工天然会思考如何尽量规避风险,以求做到向上负责;使用OKR的组织,员工思考的是如何调动、汇集可能的资源。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一张OKR对齐的视图,你会惊讶于在每一个目标(Objective)下,能够汇聚如此多元视角的输入。
给大家分享几个将OKR价值挖掘得不错的企业实践。
字节跳动:抓住“第二曲线”
字节跳动的C端业务一直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信息流和短视频市场。2016年从美团王兴始,大约所有论调都是互联网上半场完结、巨头的夹缝中不可能再生长出一家流量公司,字节内部是通过OKR体系密集编织的机会网络帮助字节抓住了抖音这条【第二曲线】。
创新业务最怕什么?不怕直面竞争,最怕疏忽漏球。在字节通过OKR体系激活个体创新力,小团队敏捷协作,整个过程不分层级,有责无界;抖音的崛起绝不是战略设计的结果,而有赖于网状治理结构带来的共创机制,不依赖任何个体,属于体制的胜利。这是不用OKR的组织内难以复现的链式反应。
理想汽车:我的组织文化精神——OKR
理想汽车 - 有观点认为制造型企业没法用OKR管理,理想汽车是一个特例。理想在逐步打磨OKR实践,使其适应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成功将其内化为了组织文化精神。
精神内核一: “不关注对错,只关注成长。”OKR作为一种自我承诺、员工自驱力的生发手段,理应与外部奖惩完全脱钩。”带来的收益是,当任何一辆车出现问题,理想的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都会第一时间赶去现场,共同围绕客户解决问题,反观传统车企先花几周时间去想办法免责。
精神内核二:OKR充分解放基层创新力。理想把营销方式的决策权充分下放给基层每一个门店,使得低端最差、人流最小的上海南丰荟店,长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长成了全国销售最好的店;使深圳的店长出了多语言服务组(潮汕话组、粤语组、普通话组)。基于权力下放的自主决策机制使理想汽车的组织效率变得非常高。
精神内核三:不断复盘OKR,不断训练问题拆解力。大部分企业OKR的迭代周期是月,而理想通过日报来训练大家去撰写OKR,去练习目标聚焦。日日训,日日复盘,大家的投入度越来越高。按李想的原话“在2018年初的时候不仅是组织管理,还是OKR的使用都是一团糟,通过不断复盘迭代,28个月以后99%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目标...如果没有OKR,这个企业早就没了。”
G7:应对商业模式天翻地覆之变
G7是物联网领域迅速崛起的新物种,2019年收入长10倍,一年之内几乎遍历所有可能的变现方法,最终从系统趟向陌生的保险、装备、网络货运服务——商业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涉及到公司里面所有的部门和人。
正如CEO老翟所说“OKR能够在非常短时间内重新使所有人聚焦最重要的路径,最重要的目标。如果没有这个工具,纯粹用传统的KPI,年初把目标、指标放下去,年底看结果,那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原有的商业模式惯性隐藏在每一位客户选择、每一次交付形态、甚至每一个系统审批流中,而团队高频而反复的目标对齐,把这些细节充分暴露在OKR体系打造的协作网络中,供群体智慧做出研判——2020年G7研发团队把硬件的成本削减了40%。
在过去,拥有技术情怀的研发同学视成本降低为极负面的事情,大家天然希望做出前沿的、标杆的硬件产品。但在一起做OKR共创的时候,技术部门的同事意识到自己有更大更为荣耀的使命——让广大辛苦的司机们更低成本地用上好产品。
用好OKR,得跳过这些坑
OKR的管理效用非常明显,之所以很多公司还未尝试,往往是对其存有一些误解。
【误解一】OKR要求目标量化,因此不过是KPI新瓶装旧酒。
实际上OKR是战略目标实现工具,而不是绩效管理工具,其与KPI体系至少存在三处典型差异:
KPI是组织目标从上至下层层分解,而OKR是360度的承接和对齐——你的OKR完全可能来源于另一个部门的项目规划,因为源于共同的客户聚焦目标;
KPI以及隐藏于其后的组织决策机制,往往是组织各层级反复博弈的结果,在很多公司似乎拥有一种不容篡改的政治意味;而OKR强调去组织架构下的共创和聚合,同时随市场反馈高频调整;
此外,KPI强调完成、达标,OKR强调复盘、迭代、超越。
【误解二】OKR无法与KPI共存。
不少公司KPI体系运转多年,已经深深嵌入了组织的分配机制中。实际上将OKR引入组织,并不意味着要取代KPI长期以来扮演的胡萝卜+大棒的塑型角色。
在很多公司,不仅OKR和KPI可以在业务性质不同的部门分头并行,甚至一个团队可以同时运转两套系统,KPI做基线管理和兜底考核,OKR设定突破性里程碑。管理者大可将其视为一种慢性催化剂,润物细无声地去牵引员工对自身能力的构想和期待。在飞书OKR的很多客户公司,两套系统结合良好,相互补位。
【误解三】战略目标无法向员工公开,或者组织文化不适用OKR。
其实高层应该关注的不是组织是否适合引入OKR,而是首先向自身寻求答案。
首先是战略目标透明风险很高,还是根本源于高层本身的战略不自信。战略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针对组织自身审时度势的精确考量。华为的战略是做【信息管道】,小米的战略是【生态链】,任何业务决策都是基于此战略制定,不仅公司内部人清楚,甚至外部也明明白白;如果害怕因为信息泄露导致被其他公司复制,只能说明战略未经深思熟虑。
另一方面权衡利弊,战略目标就如同玄奘西行十万里,心里始终装着的那烂陀寺;CEO圈近几年特别流行走戈壁,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唯有清晰的、愿景式的目标,才能唤起每个人心底的自驱力。
至于文化适应性,准备不足的到底是基层还是高层?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高层还没准备好从集权管控走向群策群力,似乎更没准备好从工业组织走向真正的智能组织。
【误解四】传统企业用不好OKR。
在飞书OKR的客户里,有不少地产公司、制造企业,包括三十多年历史,业务链条极其复杂的华为也在使用OKR创新管理。
在一家行业头部地产客户公司,员工时刻「关注」领导和同事的OKR调整 ,用「对齐视图」和协作者对齐目标;到了复杂的项目预算环节,分工安排到人,一个「@」实时通知到位,部门内和跨部门都能够共享上下文;每旬回顾开发进展,直接在线上更新记录进度里程碑,确保每一件事形成闭环;月度总结直接借助可视化数据看板,通过权重和打分数据复盘全周期OKR执行情况。
组织的成功,往往在于先人一步对业务底层逻辑的洞察,但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洞察力、决策力都不能集CEO一身,而是要通过工具引导思考,赋能人才,使洞察力和决策力在组织网络中涌现。飞书OKR便是这样可以轻松驾驭的价值创造工具。
在这失控时代,CEO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高屋建瓴的眼光,洞察企业的发展潜力,才能更有序更快地赋能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