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章程。为纪念这个日子,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把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
这个世界旅游日,我们来一场穿越时空之旅,如果是在清朝,我国当时的旅行者又有何有趣的经历呢?
让我们拿当时经济、交通相对的江南一带举例。如果你是一位旅行者,要来一场江浙沪“包邮区”之旅,首先,你要面对这样的事实:1890年,江苏、浙江与上海之间,都没有通火车。
但是得益于自古以来该地区发达的水路交通,你可以做坐小船。甚至可以奢侈一点,享受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成果——轮船。因为客运轮船的动力是烧汽油的内燃机,所以那时我国普遍把轮船叫做“小火轮”。
“桨声灯影”的小船在速度上,绝对不能与小火轮同日而语,但即使你旅行全程坐小火轮,假如从苏州到上海,一趟也得近20个小时。头天下午开船,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就像现在火车会加车一样,小火轮后面也会有一艘艘拖船。
这“火轮加厢”的拖船,是专门载客用的,分为“散篷”、“烟篷”、“大菜间”三种,相当于现在火车的硬座、硬卧和软卧。“大菜间”您别望文生义,可不是高级餐车,里面更没有配备大菜,只不过比普通船舱宽敞,可以睡四个人而已。
“烟篷”和现在火车六人间的硬卧一个风格,只能躺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而且烟篷的位置在拖船的顶上,可以理解成卧铺中的上铺。不过小火轮真的算当时最快的了,要是坐普通小船往来苏沪,船夫一刻不停地摇桨,也得三天两夜呢。
十九世纪末的烟篷
1890年的旅行者,解决了交通工具问题,接下来最操心的便是行李问题。习惯了现代化便捷服务、能“任性”说走就走的你,可能都想象不到,那时出趟远门,就像搬家一样,东西都得准备齐全了,最基本的标配,就是要带四大“便携设备”。
那时候旅行者需要准备的第一大“便携设备”,是铺盖。听到这,你可能感到奇怪了,无论是高档宾馆还是幽僻民宿,都会有被褥啊!难道是那时的人有洁癖吗?别说,你还真冤枉他们了。旅行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直到19世纪最后几年,客栈都不提供卧具!
想想大家被古装剧骗了多少年吧!实际上,我国古代不只旅馆这样,再说个更夸张的,就连商店包吃包住的学徒、店员,都得自带铺盖。所以现在形容商店倒闭停业叫“卷铺盖”,典故就是这么来的。“炒鱿鱼”这个词也是由这里发端延伸出来的。
所以随身携带铺盖的1890年游客,最怕冬天出去旅行,因为暖和厚实的铺盖可不轻啊,携带起来都是问题。如果是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还好说,但是如果你在旅途中遇到举家出游的,或者带着怕冷的老人的旅客,那巍巍铺盖,简直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接下来,旅行者就要准备第二大“便携设备”——皮箱。这个皮箱可不像现在的行李箱,而是有点像便携衣柜,因为那个年代,我国可没有百货商店、服装实体店,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出门遇上天气变化,皮衣棉服没带,总不能去裁缝店现做。
第三大“便携设备”,是网篮。网篮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容器,篮面上有张网。那个年代的旅行者,都给网篮取个美称,叫做“百宝箱”,因为小小的网篮,收纳能力真心不一般,里面可以装茶壶饭碗等厨具。要是赶考的书生,或是旅途中带着私塾作业的小孩,可以把书籍文具放在里面。
最后一大“便携设备”,是必须带的,也是那个年代的所有旅行者从来都不敢忘的。说出来您可别笑,这最重要的随身装备名字叫“便桶”,也就是马桶。古代没有公厕,旅馆也没有洗手间,直到晚清时期,除了外国的租界里面,别的地方还真没有抽水马桶,都得旅客自理。
这时候,如果旅行者举家出游,带着老人小孩,那么就要加带“便桶2.0版”——夜壶。那个年代的夜壶做工很讲究,外面方方正正的,看着像书箱,里面暗藏青花瓷的夜壶,上面还有个抽斗,能放笔墨信笺。看,初代旅行者连洁具都做到了文雅。
虽是四大“便携设备”,可有经验的旅行者,能做到“断舍离”,四样加起来刚好够一扁担。这样,你便可雇个脚夫,帮你挑到小火轮上,这时旅行才算真正开始。
1890年代的小火轮,大多数都是外国公司生产的,但是我国的民营造船业,早已蓬勃地展开,就拿我国最早的民营船厂——上海发昌号船厂来说,1890年已经兼有有船厂和机器厂,工人200多人,生产力大大地提高。
所以,对那个年代的旅行者来说,坐国产民营小火轮,在交通工具上,不只是多了一种的选择,在社会意义上,也是支持实业救国的一种方式。在旅行中践行着自强精神,应该是清朝旅行者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吧。(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