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通讯员 陈雅妮
随着最后一辆列车驶进场段,青岛地铁一整天的运营正式结束,这座岛城也从忙碌喧嚣渐入寂静。但此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上反光衣,戴好安全帽,拿好工具箱,前往检修地点,准备开启一天的工作。他们就是地铁检修工。
车辆检修工:工具是冷的,但工作是暖的
地铁车辆检修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辛苦活儿,如果车辆检修不好出了问题,后果难以想象。
在列车结束了一天的运行,返回场段之前,车辆检修工们首先要将车辆股道进行送电作业。送电作业是检修工作中高危一环,要求作业人员必须熟知送电流程并取得特种作业证。他们脚穿绝缘靴,手戴绝缘套,通过“一人作业、一人监护”的方式手动进行1500伏高压电隔离开关柜送电。送电作业的好坏关乎着电客车的“生命安全”,所以整个送电过程不能有一丝马虎,“细心、精心、耐心”一点都不能少!而这样的操作,一晚上车辆检修工们要重复近百次。
有了电,就可以开展后续的检修工作了。车辆检修工们要在深夜对电客车进行全面“体检”,螺丝是否松动、电气管路是否牢固、机械部件是否可靠都是他们的检查内容。只见他们两人一组,时而弯腰,时而昂头,穿梭于车厢与车底。窗外万籁俱寂,检修库中的他们却忙碌得如火如荼。精检、细修是他们心中的准则,让承载着乘客归乡梦的地铁一列列安全出库,是他们的责任担当与光荣使命。
检修任务的完成并不代表着他们工作的结束,凌晨4点,室外温度已达零下8度,在安顺车辆段1号线运用库区的行车股道旁,检修工们的脸上没有丝毫松懈的状态,因为他们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发车巡视保障作业。
这些车辆“医生”将每一列车号记录下来,根据发车间隔排好顺序,他们精神高度集中,仔细聆听在发车过程中,列车是否出现异响,如同听诊的医生。只有目送电客车准时、平稳地驶出场段,迈向正线,他们才能放下心来。
刺骨寒风,车辆检修工的帽子和衣领早已冻得冰凉,但他们在冰冷股道旁的昼夜坚守,却演绎着寒冬里最温暖故事。
接触轨检修工:枯燥乏味没关系,关键是要有意义
接触轨是为列车行驶提供高电压的设备,没有稳定的电力支持,后果不堪设想。隧道中每天都有上百列电客车疾驰而过,强烈的隧道风会来带尘土,覆盖在各种电缆上,甚至可能产生破损、老化、连接处松动等情况,要确保电客车能够正常取流,接触轨检修工的工作就格外重要了。
夜深人静时,接触轨检修工们穿上荧光衣,戴好安全帽,拎着备品包,徒步行进在寒冷幽深的隧道里。隧道中的环境并不良好,甚至有些恶劣,这增加了检修的难度,但对接触轨检修工们来说,这并不值一提,从踏上接触轨检修工这一岗位时起,就意味着与艰苦为伴,与奉献同行。“严守作业标准、保质保量完成检修”是他们的作业准则。
在隧道区间,接触轨检修工们需要徒步跨越几公里的区间抵达区间所,再加上冬季温度低,环境差,这也是对检修工体力的考验。在巡检过程中,每一颗螺丝、每一条接触轨都必须仔细观察,擦拭电缆也需要无数次蹲下与起身,腰酸了就锤一锤,背痛了就敲一敲,他们毫无怨言。
接触轨的施工作业必须在断电的深夜进行,常常直到清晨才能结束,辛苦不言而喻。这些“赤脚医生”与轨道、螺丝刀、钳子和扳手为伴,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动作,虽枯燥乏味但也苦中作乐,他们常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再走一段路,总会到终点。”他们认准了使命,便无悔奔赴。
探伤检修工:暴走八公里,习惯成自然
地铁轨道直接支撑着列车的车轮,每天都要经过上百列电客车碾压,日积月累,钢轨的几何尺寸会发生细微的变化,甚至产生一些“病害”。因此,线路专业的检修工们常常要采用超声波钢轨探伤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钢轨的“体检”,及时准确发现各种钢轨病害,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采取整治措施。
夜晚的工作从施工前的班前会开始,明确探伤作业当晚的工作内容,清点作业工器具、人员签到、安全交底……这些工作也一点都不能少。“探伤仪1台,轨检仪1台、头灯6个……”凌晨0点19分,探伤工班准时进入隧道。伴随着探伤仪发出的“嘀嘀”声,他们不时停下脚步查看仪器显示的波形,弯腰检查钢轨外部是否有伤损。
“严格执行作业标准,才能保证线路安全畅通。”工作人员说道。钢轨探伤要慢走细看,每小时只能检查大约1.5公里,遇到异常波形时需要立即进行伤波确认,这时探伤作业人员时而曲膝跪在水泥轨枕上,腰弯得像把弓,时而拿出小镜子仔细观察轨底状况。
“检修轨道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坚持下去并不容易,频繁的起蹲和弯腰动作不仅十分消耗体力,而且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工班长说道。
作业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可以下班休息,作业人员需即刻对所采集的路轨数据进行分析,严格卡控每一个环节是否遗漏,拷贝数据后将进行回放筛查。
对于这些检修工来说,最熟悉的就是夜里的星星和月亮,他们总是披星戴月地“把脉”隧道里的每一寸钢轨。昼伏夜出是他们的特点,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担当,他们细致严谨、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为地铁列车铺就“安全路”,为广大市民铺就“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