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具网 - 工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市场动态 | 行业资讯 | 推荐商机 | 行业标准 | 展会信息 | 成功启示 | 创新工具 | 法律政策 | 技术加工 | 品牌行情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花边 > 华尔街权衡美联储银行救助新工具
F.biz | 商业搜索

华尔街权衡美联储银行救助新工具

信息来源:toollead.com   时间: 2023-03-15  浏览次数:8

  相当于重启QE?华尔街权衡美联储银行救助新工具

  来源:华尔街见闻 卜淑情

  华尔街还认为,美国银行体系的压力放大了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美联储需要提前结束QT,或者放慢加息步伐、下调利率峰值。

  美联储紧急掏出的新救助工具BTFP,正在被华尔街大行们解读为变相QE。

  根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该计划将允许银行以高于市场价值抵押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其他债务,而不必亏损出售债务满足客户取款需求。

  对此,花旗银行认为,BTFP将在金融系统中创造额外储备以减少银行融资压力,这在本质上就相当于量化宽松(QE)。

  当地时间周一,花旗银行Jabaz Mathai策略师团队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新BTFP工具是顶着另外一个名字的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将会增加,这将增加储备金。尽管从技术上讲他们没有购买证券,但储备金将增长。”

  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也持类似的观点,该行策略师George Saravelos在最新的报告中表示,BTFP代表着一种新形式的量化宽松政策。

  投行Rabobank分析师Michael Every则表示,美联储对硅谷银行的救助就像是Instagram的滤镜,“使猫看起来像狗一样”。他认为,BTFP工具实际上是允许了金融环境的大规模宽松。

  华尔街:加息、QT导致银行融资困难,美联储需要提前结束QT

  花旗银行认为,美联储需要提前结束其QT计划,以保留金融系统中的银行储备金的数量,同时维持其对利率的鹰派信号。

  德银则在报告中说,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和利率峰值都应该下调,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会因为美国银行体系的压力而放大。

  为了遏制历史罕见的高通胀,撤回疫情期间实施的前所未有的政策宽松措施,美联储2022年中期以来一直在大量减持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借此从金融系统中消灭数万亿美元的过剩流动性。

  截至目前,美联储减持债券的速度高达每月950亿美元。

  对于美联储而言,一个首要的关注点是在收紧政策时避免在金融系统中过度撤回流动性,从而造成银行融资困难的情况。

  自美联储一年前开启加息周期以来,银行存款大幅下降,储户将现金转移到收益更高的工具上。

  这反过来迫使银行提高类存款产品的利率,与债券和货币市场的收益率保持一致,以阻止客户出逃。此外,他们还一直在利用批发资金市场获得额外资金。

  花旗银行写道:量化紧缩(QT)的时间越长,银行失去系统总储备的风险就越大。”“存款流出应该会继续与储备变化方向保持一致,如果美联储希望保留鹰派选项,我们将很容易看到今年晚些时候(银行将遭遇)储备短缺的打击。

  投资公司MUFG货币分析师Lee Hardman则表示,硅谷银行的迅速崩溃使市场参与者再次意识到,如果继续加息,“美联储最终会破坏一些东西”。

  此番美国小银行危机引发的衰退恐惧,已经让市场对美联储的加息预期大幅降温。

  根据芝加哥商交所的FedWatch最新数据显示,3月美联储不加息概率约为30%,一天前尚为0;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70%,一个月前为90%;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降至0,在硅谷银行倒闭之前的可能性曾高达70%。

  美联储有哪些选择

  策略师认为,摆在美联储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一是提前停止QT或减少每月允许的到期不再续作的债券数量,以确保储备金维持相对稳定直到年底。

  二是将每只货币市场基金允许存放在美联储逆回购协议工具中的最高金额从1600亿美元下调,同时在后台进行QT。

  三是停止加息但继续缩表,迫使货币基金延长其持有的加权平均期限,并在购买期限更长的债券时从RRP中提取现金。策略师认为这不太可能会发生,因为美联储已经表明它更倾向于通过短期利率收紧经济环境。

  不过,现在确定美联储的新工具会如何发展,以及它是否会被冠上类似贴现窗口和常备回购工具的“污名”还为时过早。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外流可能会继续,更多现金流入大型银行和货币基金,最终可能转移到美联储的逆回购工具。

  花旗写道:“尽管BTFP可能在短期内支持情绪,并减少任何没有保险的存款外逃,但这并不保证银行存款不会转移到RRP工具或转移到竞争对手银行,因此风险仍然存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