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M50创意产业园区SoART极艺轩内,新展“共轭:张超与AI张超双个展”拉开帷幕。和传统的画家双个展相比,这是一个非常特别、前沿的双个展。展览现场呈现张超独立创作的15件雕塑作品、张超与“AI张超”合作的7件作品,以及由“AI张超”独立创作的36件作品。
展览现场
谁是“AI张超”?
“AI张超”是由艺术家张超运用自研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雕塑辅助生成算法创造的“艺术家”。张超解释“AI张超”的诞生过程:“我将我的所有作品数据化,然后将其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基因信息,或者说‘雕塑零件,通过几种判别器(Discriminator)将其进行重新分配,然后生成器(Generator)让其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随机、实验性地进行变化和基因重组,通过对抗训练和我的辅助判别,最终形成全新的雕塑作品,并且我希望它能够根据算法生成的模型的造型特征来自行选择颜色进行自动着色。”张超与技术团队沟通后,又经过很长时间的研发及不断训练,2022年9月,“AI张超”正式诞生。
AI张超 《我离开多久你才会发现》
本次展览由于蒙群任学术主持,廖廖任策展人。关于展览名称“共轭”,廖廖解释:“共轭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对称关系,指两个同类或者具有同等性质的对象或元素通过一种操作或者同类操作可以同时来回变换,艺术家张超与‘AI张超’就是一种共轭关系。艺术家利用AI创作时多将其看作工具,而张超赋予其身份,使两者构成同行、羁绊、牵制、转换的共轭关系,这是艺术生产方式的新实验。”
对于“AI张超”的评价,张超认为:“目前它还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像个小孩子,需要不断辅助训练才能使其茁壮成长。‘AI张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不光能做雕塑,同时它也涉及人类自然语言处理。虽然它目前还不能完全达到理想要求,但这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张超《回家的路》
“AI张超”是否可以被视为具有主体性的创作者?
本次展览的“双个展”形式,指的就是艺术家张超与张超创造的“AI张超”的作品。“AI张超”是否可以被视为具有主体性的创作者?也是本次双个展希望引发讨论的问题。
研讨会现场(从左至右:廖廖、朱尚熹、张超、姜俊、于蒙群)
伴随着基于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大型语言生成模型ChatGPT的爆红,AIGC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生产与生活,通过不断创新的生成算法,AI绘画、AI诗歌与AI音乐等领域的成果几乎达到人类水平,甚至有可能颠覆未来艺术创作与交互模式。展览开幕当天展开主题为《雕塑艺术如何迎接AIGC时代》的学术讨论。研讨会从雕塑艺术的本体性、跨媒介、场域性等特征展开,聚焦张超与AI张超的创作逻辑,以及AIGC所带来的技术伦理、身份认同等问题。
AI张超 《洞见》
关于雕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的问题,雕塑家朱尚熹表示:“事实无数次证明,雕塑是最不拒绝科学技术的一门艺术。这样的结论源自雕塑的造物本质。”在他看来,材料与技术是雕塑本体的内容之一,张超的实践正说明雕塑话题的延伸和进化。“现当代雕塑的百年进程说明,雕塑的概念是动态的,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演进的。雕塑经历了雕塑造人、雕塑造物、雕塑造域几个大的阶段。经过数代雕塑人的自觉和努力,在现当代语境下,雕塑与建筑,与景观,与公共艺术,与现当代装置艺术实现了大会师。”
在与会人士看来,这场展览以雕塑家的自觉思考了空间维度的问题,以及在地性空间的营造,同时也说明了雕塑的空间性与元宇宙和AI从平面到立体维度的进化趋势并行不悖。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张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中应用雕塑语言:“我将展览的第一个展厅全部重新建构,让空间变得狭窄以便身体更好地去感知空间,而不只是观看实体雕塑作品本身。实体雕塑以一种散点式的方式被安置在空间中,形成了空间中的一个结构、一个关节。”
廖廖认为,“张超和AI张超双个展的概念十分新颖。在ChatGPT之前有各种各样利用计算机语言来创作绘画、雕塑的新媒体技术,但人们始终将其视作工具,但伴随着ChatGPT的诞生,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想象,尤其是有关人工智能的独立性问题。伴随着AI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带来的图片生产、文化内容的生产,必然会影响艺术家的观念,也会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展览由SoART极艺轩画廊出品,将展至7月15日。
张超《平安夜》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题图为AI张超,《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