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晶晶
近日,以岭药业、京东物流、吉利汽车、毕马威中国等多家企业陆续发布《2022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展现企业2022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近年来,我们通过积极组织研究力量开展ESG领域的课题研究发现,ESG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投资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球性热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ESG作为一种综合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框架体系和经营理念,具有综合协同、框架灵活、适用性强等特点,正逐渐被纳入企业规范化发展体系。目前在ESG实践方面,我国形成了ESG信息披露、ESG评级评价、ESG金融投资、ESG监管等不同的应用场景,成为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企业、社会、国际组织的重要参考工具,在经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性共识的当下,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以及更全面的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ESG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俞建拖认为,就环境(E)方面而言,意味着我们未来需要把环境目标,特别是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企业经营绩效,企业要制定减排计划,行业机构要根据行业表现对企业进行评级,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融资,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这些都是环境因素深入到整个ESG的方面。
就社会(S)方面而言,企业在“双碳”转型过程中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方,也需要相关方的参与和支持,尤其要关注“双碳”转型过程中的公平问题,使全社会合理地共摊产品、共享收益。
“‘双碳’转型不是企业管理层或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实现的,它涉及非常复杂的成本和收益协调,将‘双碳’转型纳入公司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治理,需要明确的治理规则和机制。”俞建拖说,就公司治理(G)方面而言,不同的主体都可以利用ESG来推进和管理“双碳”转型进程。在生产端,企业是主体,但政府也需要利用ESG相关的信息披露、评级加强监管,消费者和投资者可以根据ESG的绩效来用脚投票、用资金投票,所以,ESG是人人可用、人人可参与的经济治理工具。
俞建拖表示,ESG投资是“双碳”转型进程中的关键变量,有效的ESG投资需要真实的信息披露、科学规范的评级评价等基础设施的搭建。这需要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俞建拖认为,我国的ESG实践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伦理基础、方法学基础、数据基础、信息披露框架、标准体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对此,他建议,一是立足市场,完善碳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尤其是加强数字技术手段在碳排放流程管理、排放核算中的作用。
二是完善ESG政策框架。建议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部门到综合部门等共同协同,落实到相关政策的监管行动中,建立中国特色的ESG评价评级体系。
三是促进与“双碳”相关的投融资发展,促进ESG投资产品创新,完善产品结构,丰富投资主体,不断扩大市场准入。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中的领先企业在ESG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并通过供应链管理和协同,积极分享经验,向更多企业普及ESG理念,推动ESG实践。中小企业在满足国家基本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完整或部分的ESG实践,并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使ESG的行业特性能够被更多地发现,推动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ESG的应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