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赤岭村一名10岁男孩经过一昼夜漂流,在30公里外的三亚海域被救起,此事成为网络热点事件。这位“小孩哥”被当地网友认出是“赤岭阿亮”(以下简称“阿亮”),因顽皮在村子里比较知名。(3月24日中新社)
伴随阿亮在网络中走红,网络梗和谣言也随之而来。例如一些人借用魔童哪吒、杰克船长、悟空渡海学艺的照片,将阿亮做成各种表情包;一些人赶到村子里寻找阿亮,一些人以阿亮的名义开设社交媒体账号,一天涨粉3万多;网络流传“赤岭阿亮”曾火烧土地庙信息,被官方辟谣……有人称他“一个人带火了一个村”。
网络的关注固然是好事,但是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网络造谣、“贴标签”以及消费未成年人行为,有可能让阿亮成为部分网民“流量工具”,这不但可能涉嫌侵犯阿亮的隐私,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就表示,当前越来越多未成年人成为“流量工具”,这种行为背后不仅潜藏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风险,更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错误导向,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回到“赤岭阿亮”海漂事件,网络的“疯狂造神”,只会带来事实的扭曲、失真与谣言的出现。在聚光灯下的阿亮也有可能受到网络鼓励,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同时,网络将他打上顽皮标签,还有可能出现被同学孤立等情况。
必须认识到,“赤岭阿亮”此次钓鱼行为十分危险,不能因为其获救便把事件变为笑谈成“奇人异事”,而应该将该事件作为一起未成年人安全的严肃教育话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炒作账号,平台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清理,尽到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网络保护责任。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减少打扰、曝光,不要“造神吹捧”“过度诠释”“标签炒作”,或许才是帮助其健康成长更加恰当的方式。(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朱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