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边解感
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和平奖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政治人物玛丽亚·马查多的消息一出,美国政坛响起的第一声反应,外界猜都能猜到是谁的:特朗普。
这位刚于年初重新入主白宫、对“诺奖”执念极深的总统,如今再次败北。他没有获奖,也不在今年的正式提名名单上。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公开程序,评选仅限于每年1月31日之前收到的有效推荐。而彼时,特朗普刚宣誓就职不到一周,还未有人将他列入提名者。
但这类技术性门槛,从来不是特朗普情绪的阻挡物。在他的政治叙事中,这不仅是一场奖项失利,更是一种“被西方建制派联合羞辱”的象征。
尤其是2009年那一次——奥巴马在上任仅12天后就“神速获奖”的历史,至今仍像根倒刺横在特朗普的自我认知中。他多次暗示,如果奥巴马“啥都没干”都能获奖,那自己“至少让以色列与哈马斯停了火”,凭什么不配?
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思维:奖项不是基于成就的冷静评估,而是舆论空间里的政治归属战。他要的,从来不是和平奖本身,而是国际舞台上的自我合法化。

特朗普的“缔造七场和平”?
为了赢得诺奖,特朗普在过去数月接连高调发布“和平战绩”。他声称自己“调解或解决了七场冲突”,包括:以色列与伊朗;巴基斯坦与印度;卢旺达与刚果;泰国与柬埔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塞尔维亚与科索沃。
乍一听,颇有世界级调停者的派头。但逐一核实后会发现,绝大多数事件与特朗普的关联微弱,甚至毫无关系。多数停火本就由联合国或区域机制主导,而特朗普在停火之后“插一脚”,再对外宣称“因我而止”。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2025年10月8日他亲自宣布的“以哈停火协议”。他在华盛顿召开记者会,宣布“促成了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称“这就是诺奖该颁给我的理由”。
然而,这份所谓“协议”在以色列与哈马斯官方口径中并不存在同步声明,协议文本也未公开。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时,均表示“尚未掌握具体内容”。《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这是“尚未验证的非正式停火承诺”,而《卫报》则直言:“更像是一场个人公关秀”。
更要命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早在10月6日就已完成全部遴选流程,特朗普的“大动作”根本不具备评审资格影响力。这场临门一脚,踢向的其实是空门。
特朗普冲关晚了整整九个月
诺贝尔委员会的流程向来保守而僵硬。由挪威议会指派的5名评委组成,每年年初接受全球学术机构、政府及获奖人提名,最终在10月前定稿,10月上旬公布。今年也不例外。
负责和平奖事务的挪威诺贝尔研究所负责人在10月9日即向媒体表态:“所有评审早已结束,最后确认会议是10月6日。任何人在此之后的行为,不会对结果产生哪怕一丝影响。”
也就是说,特朗普10月8日高调发布的“以哈停火”,即便真有其事,也赶不上最后班车。
而他此前是否获得提名?有。据《以色列时报》《黎明报》等报道,以色列、巴基斯坦和柬埔寨政府曾在2025年第一季度提交对特朗普的诺奖提名信。但即使如此,也只是初选资格。是否入围、是否打动评委,还需看综合因素。
而这些“综合因素”,恰恰是特朗普最难掩盖的问题。
特朗普与“北欧政治共识”的对撞
从外界披露的信息来看,当前诺奖委员会的5名成员中,至少3人过去有过明确反特朗普的公开表态。
委员会主席弗莱德内斯早在2024年即在一场学术演讲中批评特朗普“将媒体视作敌人,危害民主讨论”;评委克莱梅特在社交平台曾表示,“特朗普上任百日即摧毁美国的国际信誉”;而格里·拉森曾直言,“特朗普的MAGA口号,是孤立主义的文化遮羞布”。
虽然另有两名评委未公开批评特朗普,其中一人甚至曾撰文“理解特朗普面临的法律困境”,但整体倾向不言而喻。
这不仅是一次奖项评选的倾斜,而是特朗普与以“挪威共识”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之间的制度性碰撞。
和平奖在冷战时代曾被赋予“对抗极权”的政治象征,如表彰苏联异议人士萨哈罗夫、波兰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而在后冷战时期,其评选趋于强调“基于规则的合作秩序”。这正是特朗普外交路线所蔑视的理念。
从撕毁伊核协议到退出《巴黎协定》,从公开打压多边组织到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裂,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几乎将“对抗规则体系”当作执政常态。而和平奖作为该体系的象征,不认可他,也就顺理成章。
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特朗普怒气冲天的指责声背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和平奖本身,是否还能维系其全球的道德权威?
这是一个正被撕裂的问题。
近年来,诺贝尔和平奖多次引发争议:从缅甸前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因若开邦人道危机遭质疑、到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后不久该国即爆发大规模内战,再到对某些气候运动组织的颁奖决定在科学界内部引发分歧……和平奖的“评审标准”与“道义功能”正陷入双重模糊。
而特朗普的“冲奖秀”将这一问题彻底暴露:当政治人物将和平奖视作外交认同的终极背书时,该奖项到底还能不能代表全球多数人对“和平”的理解?
在特朗普看来,自己“促停火”是可量化的功绩;但在委员会眼中,他所破坏的国际秩序与多边规范,才是奖项不能颁给他的根本原因。
一个奖项,终究无法同时满足权力的野心与理念的坚持。
特朗普的失落
失落的,不只是特朗普,还有这个奖项试图维系的那一套全球共识。评委们竭力捍卫“原则不动摇”,而特朗普则以“选票与现实”向它投出质疑。两者交锋之处,恰是当前国际体系最大的裂口。
和平奖,仍是政治人物心中的“金牌”。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奖赏,甚至不再是公认的权威。
而特朗普,在自我定义的战场上,他不需要评审,也不在乎规则。他只要观众,只要转发,只要能继续把这个奖项当作他“世界救世主剧本”的一个情节,就足够了。


